【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人才】1996年7月,王鹏从技校毕业进入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现通用技术天锻公司)焊接车间到如今成长为全国劳模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28年来,他以通用技术天锻公司走出的全国劳模贾瑞兴等前辈为榜样,接过匠心传承的接力棒,在火花四溅处默默耕耘,成长为技术革新者与精神传承者,在高端装备制造路上留下坚实脚印。他的事迹,如同焊枪引燃的火焰,辉映了一代代通用技术机床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星辰大海。
初出茅庐,心怀壮志入“焊”途
毕业后的王鹏从学徒起步,在师傅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技术。焊接车间环境严酷,夏季生产现场高温难耐,特殊材质焊接时需穿戴隔热服,体感温度常超过50℃;冬季要应对冰凉的金属工具,戴着厚手套操作更是艰难,作业时还要面对刺眼的弧光。面对困难,他未曾退缩,始终坚守岗位苦练技艺,从原理到工艺,王鹏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结构件热处理是焊接工序的关键,工作中王鹏仔细观察热处理过程,关注各项参数,经他处理的结构件无论是硬度、韧性,还是抗疲劳性都能达到最优。
扎根焊接领域十六载,精研钳工、图纸拆解、气割下料、电焊、热处理这五大领域,王鹏不断钻研,将所有的技能都学到了极致,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行家里手。他明白,在焊接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唯有创新才能满足高端装备制造需求。
攻坚克难,为国制器展风采
企业攻坚七万吨压力机项目,项目焊接工艺的难点在于:单个结构件重达500吨,主筋板超厚,部分锻件刚性大,焊接时温度分布不均易导致裂纹敏感,同时内部结构复杂,还有严格探伤标准,焊接难度极高。王鹏依靠丰富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确保了结构件焊接质量的稳定。他从工艺优化入手,选用H5级别低氢药芯焊丝,采用坡口双边对称焊接策略推进焊接工作,同时优化预热、后热工艺,逐一制定量化参数。施工过程中,他日夜坚守岗位,及时调整温度参数。经过持续的攻坚,王鹏最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任务。
2016年,通用技术天锻公司承接了天津大学地震实验台制造项目。这个全球最大地震试验平台,焊接工艺复杂,对质量的要求十分严苛。面对大型振动台台体焊接这项调整,王鹏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他采用模拟技术与局部试验优化工艺,在历经了数百次的试错和改进后,最终实现了焊后全检无死角,台体高质量焊接成形,形变量控制在±2.5毫米,空间加工精度达±0.75毫米,远超设计标准,顺利通过验收。
正是这份对工艺的执着,王鹏将“零瑕疵”追求融入每一次熔接,让看似冰冷的金属绽放出匠心的光芒。
匠心传承,桃李芬芳共前行
王鹏不仅是技术上的佼佼者,更是一位无私的传承者。沿着贾瑞兴等先辈劳模的印记,他积极投身于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行列中。
在完成了七万吨压力机项目后,他将实践经验总结为《天锻压力机大型结构件焊接工艺标准》,还牵头编制了公司焊接标准化操作手册、验收标准等工艺文件。这些成果不仅为后续企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指导,更成为行业标杆,推动了焊接工艺的标准化进程。在工作中,王鹏耐心指导年轻工人,从最基础的焊接手法到复杂的工艺调整,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示范。
在他的带领下,焊接团队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与协作氛围,年轻工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逐步成为公司核心力量。李正一是王鹏悉心培养的众多徒弟之一,初入厂时焊接技术青涩稚嫩,连焊缝的平整度都难以把控。王鹏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导,从焊条的正确握法到电流的精准调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倾囊相授。经过数年的磨砺,李正一的焊接技艺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能焊出光滑平整、美观精致的焊缝,还能根据不同结构件的复杂情况精准调控焊接参数,应对各种高难度焊接任务。如今,李正一已成长为焊接团队的中流砥柱,在通用技术集团首届“马组杯”技能比赛中斩获焊工类二等奖,为企业赢得了荣誉。王鹏的言传身教如明灯,引领着像李正一这样的年轻工匠在技术道路上不断奋进。
王鹏常说:“轰轰烈烈干一年不如踏踏实实干成几件事。”他用焊枪点燃了万丈光芒,紫蓝色的轻烟彰显了技艺与风采,每个焊点凝聚心血,每道焊缝见证初心。他像不知疲倦的开拓者,在平凡领域展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真谛。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