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机械零件上的毛刺, 有些是由于切削加工过程中塑性变形引起的;有些是铸造、模锻等加工的飞边, 还有些是焊接挤出的残料。随着工业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机械加工领域, 特别是航空、航天、仪器仪表领域中, 对机械零件制造精度要求的提高和机构设计的微型化, 毛刺的危害性尤为明显, 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并开始对毛刺的生成机理及去除方法进行研究。1953 年, 日本许多厂家就开始研制用于汽车刹车鼓、汽缸体、变速箱体等大中型铸件的自动去毛刺机。由于这种去毛刺机械对零件的适应性差、价格贵等因素未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但这为后来发展起来的铸件去毛刺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理论研究方面, 1958 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奥岛教授发表了“关于切削过程中的毛刺现象” 的论文, 对产生毛刺的现象及毛刺的分类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