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秦皇岛地埋式一体化医疗污水处理设备
秦皇岛地埋式一体化医疗污水处理设备
普通污水站反冲洗工艺流程图
反冲洗流程介绍:用净化水罐的合格污水,经反冲洗水泵加压后,对过滤罐进行反冲洗,以达到滤料再生的目的。反冲洗排水进入回收水池,回收水池中的污水用回收水泵输至一次沉降罐前,进主流程重新处理,池底部污泥排至储泥池统一处理。
普通污水站排泥工艺流程图
普通污水站排泥工艺流程图
排泥工艺流程介绍:沉降罐、回收水池产生的污泥排进储泥池,然后进行升压,储泥池顶部污水回收进沉降罐,底部污泥拉运到污油(泥)处理厂进行处理。
1、物理法
物理法污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⑴沉淀(重力分离)
污水流入池内由于流速降低,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在中立的作用下进行沉淀,而使固体物质与水分离。
这种工艺分离效果好,简单易行,应用广泛,如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和沉淀池。沉砂池主要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物,沉淀池则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大量的呈颗粒状的悬浮固体。
⑵筛选(截流)
利用筛滤介质截流污水中的悬浮物。属于砂滤处理的设备有格栅、微滤机、砂滤池、真空滤机、压滤机(后两种主要用于污泥脱水)等。
⑶气浮(上浮)
对一些相对密度接近于水的细微颗粒,因其自重难于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可采用气浮装置。此法将空气打入污水中,并使其以微小气泡的形势由水中析出,污水中密度近于水的微小颗粒状污染杂质(如乳化油)黏附到气泡上,并随气泡升至水面,形成泡沫浮渣而去除。根据空气打入方式的不同,气浮设备有加压溶汽气浮法、叶轮气浮法和射流气浮法等。为提高气浮效果,有时需要向污水中投加混凝剂。
⑷离心与旋流分离
使含有悬浮固体或乳化油的污水,由于悬浮固体和废水的质量不同,受到的离心力也不同,质量大的悬浮固体被抛甩到污水外侧,这样就可使悬浮固体和污水分别通过各自的排出口排出设备之外,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
2.化学法
污水的化学处理方法就是向污水投加化学物质,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是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属于化学处理法的有以下几种。
⑴混凝法
混凝法是向污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药剂,经过脱稳、架桥等反应过程,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凝聚并沉降。水中呈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通常带有负电荷,胶体颗粒之间互相排斥形成稳定的混合液,若水中带有相反电荷的电解质(混凝剂)可使污水中的胶体颗粒改变为呈电中性,并在分子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大颗粒下沉。
⑵中和法
用化学方法消除污水中过量的酸和碱,使其pH值达到中性左右的过程称为中和法。处理含酸污水以碱作为中和剂,处理含碱污水以酸作为中和剂,也可以吹入含 CO2的烟道气进行中和。酸和碱均指无机酸和无机碱,一般依照“以废制废”的原则,亦可采用药剂中和处理,可以连续进行,也可间歇进行。
⑶氧化还原法
污水中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投加氧化剂和还原剂后,由于电子的迁移而发生氧化和还原作用形成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氧化剂有空气中的氧、纯氧、、臭氧、气等,氧化法多用于处理含氰含酚废水。常用的还原剂则有铁屑、、钠等,还原法多用于处理含铬、含汞废水。
⑷电解法
在废水中插入电极并通过电流,则在阴极板上接受电子。在水的电解过程中,阳极上产生氧气,阴极上产生氢气。上述综合过程使阳极上发生氧化作用,在阴极上发生还原作用。目前电解法主要用于处理含铬及含氰废水。
⑸吸附法
污水吸附处理主要是利用固体物质表面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吸附,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等。 物理吸附是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在分子力作用下产生的,不产生化学变化,而化学吸附法则使吸附剂和吸附质在化学键力作用下起吸附作用的,因此化学吸附选择性较强。此外,在生物作用下也可产生生物吸附。在污水处理中常 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磺化煤、硅藻土、焦炭等。
⑹化学沉淀法
向污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它和某些溶解物质产生反应,生成难溶盐沉淀下来。多用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
⑺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在污水处理中应用较广。使用的离子交换剂分为无机离子交换法(天然沸石和合成沸石)、有机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弱酸性阳离子树脂、强 碱性阴离子树脂、弱碱性阴离子树脂、鳌和树脂等)。采用离子交换法处理污水时,必须考虑树脂的选择性。树脂对各种离子的交换能力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各 种离子对该种树脂亲和力的大小,又称选择性的大小,另外还要考虑到树脂的再生方法等。
⑻膜分离法
渗析、电渗析、超滤、微滤、反渗透等通过一种特殊的半渗透膜分离水中的离子和分子的技术,统称为膜分离法。电渗析法主要用于水的脱盐,回收某些金属离子等。反渗透作用主要是膜表面化学本性所起的作用,他分离的溶质粒径小,除盐率高,所需的工作压力大;超滤所用的材质和反渗透相同,但超滤是筛滤作用,分离溶质粒径大,透水率高,除盐率低,工作压力小。
3、生物法
污水的生物膜法就是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
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好氧处理法和厌氧处理法两类。前者处理效率高,效果好,使用广泛,是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属于生物处理法的工艺有以下几种。
⑴活性污泥法
是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将空气连续鼓入含有大量溶解有机污染物的污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既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型微生物的絮凝体—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能够吸附水中的有机物,生活污水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以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并不断省长增殖,有机物被分解、去除,使污水得以净化。一般经曝气池处理的出水是含有大量活性污泥的污水—混合液,经沉淀分离,水被净化排放,沉淀分离后的污泥作为种泥,部分回流到曝气池。活性污泥法自出现以来,经过80多年的演变,出现了各种
活性污泥法的变法,但其原理和工艺过程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普通活性污泥法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使用,是许多污水处理厂的常用工艺。传统活性污泥法是将污水和回流污泥从曝气池首段引入,呈推流式至曝气池末端流出,此法适用于处理要求高、水质较稳定的污水,但对负荷的变动适应性较弱,后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改良形式。
⑶多点进水法
为了使槽内有机负荷接近一定值,把污水从几个点分开流入,有利于解决超负荷问题。
⑷吸附再生法
接触槽内活化的活性污泥吸附污染物质,污泥与水分离后,在曝气槽内把吸附的污染物质进行氧化。该法有利于增加污水处理量,有一定的抗击冲击负荷能力。
⑸延时曝气法
污水在曝气池内延长曝气时间,有利于*氧化,污泥量少,该法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
⑹厌氧-缺氧
- 好氧活性污泥法 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为了能有效的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人们把厌氧、缺氧、好氧状况组合到活性污泥法中,使厌氧-缺氧-好氧状况在反应曝气池内同时存在或反复周期实现,形成了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也有的工艺流程采用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污水流至单一反应池中,按时间通过程序控制各过程。在反应池的一个工作周期,运行程序依次为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待机等过程。该法适用于中小水量和出水水质较高的场合,有利于自动化控制;通过对运行的调整,该法也可进行除磷脱氮和化学处理,有利于污水回用。
近年来,SBR工艺发展很快,尤其随着仪表和自控技术与装备的发展,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新工艺不断涌现,如CASS工艺、CAST工艺、IDEA工艺、MSBR
工艺以及UNITANK工艺等。
⑻ AB法
该法是吸附降解工艺的简称,属超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它是两个活性污泥法的串统,两者各有独立的二次沉淀池。该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有利于除磷脱氮和化学处理,特别有利于处理浓度高、水质水量变化大的污水。
⑼氧化沟
氧化沟为连续环形曝气池,其池较长,深度较浅。氧化沟系统是一种成本低廉、构造简单易于维护管理的处理技术,其出水水质好,可进行脱氮,有利于延时曝气。
4、生物膜法
使污水连续流经固体填料,在填料上就能够形成污泥垢状的生物膜,生物膜上繁殖大量的微生物,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能起到与活性污泥同样的净化污水作用。从填料上脱落下来死亡的生物膜随污水流入沉淀池,经沉淀池澄清净化。生物膜有多种处理构筑物,如生物滤料、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和生物流化床等。
⑴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滤池内有固定填料,污水流过时与滤料相接触,微生物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
净化污水装置由提供微生物生长息栖的 滤床、布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组成。生物滤池操作简单,费用低,适用于中小城镇和边远地区。生物滤池分为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以及曝气生物滤池等。
⑵生物转盘
通过传动装置驱动生物转盘以一定的速度在接触反应池内转动,交 替的与空气和污水接触,每一周期完成吸附-吸氧-氧化分解的过程,通过不断转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不断分解氧化。生物转盘流程中除了生物转盘外,还有初次和二次沉淀池。生物转盘的适应范围广泛,对生活污水和各种工业废水都能适用,同时生物转盘的动力消耗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管理维护简便。
⑶生物接触氧化
在池内设填料,使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填料上长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成新的生物膜。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二沉池后被去除,污水得到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污泥产量少,可保证出水水质。
⑷生物流化床
采用相对密度大于1的细小惰性颗粒,如砂、焦炭、活性炭、陶粒等作为载体,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充氧污水自上而下流动使载体处于流化状体,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生物流化床处理效率高,能适应较大冲击负荷,占地小。
5、自然生物处理法
利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形成水体-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可对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利用,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该法工艺简单,建设与运行费用都较低,效率高,是一种符合生态原理的污水处理方式,但容易 受自然条件影响,占地较大。主要有水生植物塘、水生动物塘、土地处理系统以及上述工艺组合系统。稳定塘是利用塘水中自然生长的微生物处理污水,而在塘中生长的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大气氧作用向塘中供氧。在稳定塘内污水停留时间长,其生化过程和自然水体净化过程相似。稳定塘按其微生物反应类型 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和曝气塘等。土地处理是以土地净化为核心,利用土壤的过滤截留、吸附、化学反应和沉淀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可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分和营养物。如污水农田灌溉就是一种土地处理方式。
6、厌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主要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及有机污泥。主要构筑物是消化池,近年来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型高效厌氧处理构筑物,如厌氧滤池、厌氧转盘、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流化床等高效反应装置,该法能耗低且能产生能量,污泥量少。
未来20年农村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2035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形成2000亿的市场空间。2035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将使我国城镇人口从2014年的7.5亿增长到近11亿,将带动一批千吨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虽然我国农村人口将从2014年的6.2亿减少到4亿,但2000亿的市场仍将有2/3分布于百吨级规模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市场。未来,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未来20年,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村环境发展的主要政策方向。自动化程度高的百吨级规模的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与环境融合的生态技术,以及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将是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农村污水治理的商业模式将是“区域打捆”的PPP模式(新建项目)与第三方运营(已建项目)的结合。
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作为*资金重点支持的项目类型,在各地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2006年仅为1%,2010年为6%,2014年增长到9.98%。2014年,我国有3821个建制镇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占比达21.7%,污水处理能力达2345万吨/天。其中,浙江、上海、江苏、山东、重庆、北京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建制镇个数比例分别达到97.1%、92.2%、82.8%、57%、51.9%、37.2%,在全国处于*水平。
据调查,由于一系列的政策短板问题,如现行体制、监管、资金、运行机制、优惠政策等,目前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瓶颈,如设施及管网投资建设成本高、运行费用无保障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普遍闲置状态;管理难度大且缺乏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群众环保意识弱,造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等。
据测算,2035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将形成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那么,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我国对农村污水的处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2005-2008年为起步萌芽阶段,该阶段国家逐渐开始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并期望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产业的发展、建设部、环保部重点出台了5项政策措施。2008-2015年为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为政策探讨、资金配套和示范建设,主要表现为2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及相关政策配套。2015之后为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为政策及机制完善、大力推进和区域综合服务。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2016-2020年农村环境治理的明确目标,即“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同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农村污水处理与“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相结合将是未来的政策发展之路。
2015年*曾提出“到2020年,使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并使中国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从2010年起用大约30年时间,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与服务体系。”可以看到,如按照规划,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大约在2040年基本达到饱和。
近几年,经常有关于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争议:是该以集中式污水处理法为主,还是分散式污水处理法为主。2035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将达到2000亿元,那市场格局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影响因素来考虑。农村污水治理市场格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城镇化率。未来城镇化率越高,人口越集中,污水处理宜采用集中式处理法,反之则宜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法。
基于专家观点,2035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随后将以一个很缓慢的速度发展或者停止。经测算,2035年,我国城镇人口将从2014年的7.5亿增长到近11亿,农村人口将从6.2亿减少到4亿。而对于农村污水处理市场来说,城镇化必将带动一批千吨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建设。
从经验来看,美国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分散式污水治理大约服务25%的国家人口,并被看做一种*性的设施建设,具有与城市排水系统同样重要的地位。2013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90%以上,而全国污水处理普及率达88.9%,其中下水道普及率76.98%,净化槽普及率8.88%,农业村落排水设施普及率2.82%。可以看到,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发达国家已基本覆盖了全部农村地区和人口。
结合上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分析,2035年2000亿元的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将约有1/3分布于千吨级规模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市场,2/3分布于百吨级规模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市场。而未来,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仍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或将成为主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结合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及问题,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的百吨级规模的一体化处理装备将成为主要技术趋势。同时,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下,以智能感应能力+移动通信网络对污水处理站及设施进行管理也将是技术发展的方向。另外,美丽乡村、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未来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农村污水治理而言,与环境融合的生态技术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于农村污水处理站点分散、管理难度大、村镇无力运营的特点,未来农村污水处理的商业模式必然是新建项目采取“区域打捆”的BOT等PPP模式,已建项目采取第三方运营的专业化运营模式。通过PPP模式与第三方运营的结合,能够*地发挥专业环境服务商的技术、服务优势,同时也能较大的减少费用,降低成本。调查发现,目前进入农村环境治理的环保公司如桑德环境、国中水务近几年纷纷采取了以区县为单位的BOT模式。
污水行业内评论
首先,由于资金、管理、运营维护各方面的问题,农
村污水目前来讲,只是个政治任务,面子工程。
先不说污水收集、管网方面的问题,就单污水处理来讲,除了个别“示范村”,其他村子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造好一点的处理设施,更别说后期运行维护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人员。
村长:“你们尽量把处理池占地设计得大些,我们村好去争取资金”
村民:“据说资金标准是5000元/户?你看我们家由于地势原因,污水根本无法纳入管网,这5000元是不是该直接给我们?”
村书记:“你不需要跟我们说能耗什么的,建成后,除了来检查的时候,我们会开启污水处理设备,其它时候,肯定是不运行的。我们村没钱来运行这个!”
“什么?你们这处理设备需要用电?还要用泵?后期哪来的钱来运行,哪来的人来管理?”
“处理设备尽量全水力动能,占地面积要小,出水要达一级标准!”
综上,现阶段农村污水,纯纯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老百姓的意识形态及素质,根本不足以支撑这样的项目!
*日前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中明确,截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将逾近9成。而就农村水环境治理,《规划》提出,未来5年县城污水处理覆盖率将达85%,其中东部地区建制镇达到70%,中西部地区达到近一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早在2015年8月,在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指出,自2016年起,我国将持续发力农村污水处理,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三年提升专项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据《*》,现阶段的农村污水治理,主要采取重点推进、梯次推进等策略,临近城市管网的纳入城市管网、人口较多的村庄建集中污水处理站、更分散的建分户污水处理设施。
利好政策不仅于此。在日前环保部与*发布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农村污水处理再次被重点提及。据《21世纪经济》消息,新政强调“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涉及各省(区、市)的14万个建制村。整治重点“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涉及1805个县(市、区)12.82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92%;其中,涉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4个2.46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18%。
《规划》还划定优先整治区域,包括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水源地及其输水沿线、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将被视作农村治水的重点发展区域。与此同时,《规划》对农村污水处理的具体任务亦予以明确分工: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将涵盖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或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分散式处理设施。
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接近饱和状态的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相较,农村污水处理市场仍存巨大的市场刚需,被众多环保公司视作水处理市场的下一个风口。业界普遍预测,“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污水处理市场有望陆续得到释放,从建设加上运营的总投资额达到1400亿元。
然而,由于地区分散、人口密度大等因素,我国至今还有逾1亿户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在此前的媒体调查中,部分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备仍普遍存在“晒太阳”的尴尬现实:“建得起、用不起”或“建不起、更用不起”现象十分普遍。而一些地方总投资逾亿元建设的乡镇污水处理厂,要么是逾期严重,要么则是建成后*闲置。
造成农村污水处理设备闲置的另一个因素是,由于财政补贴机制的扶持倾向,一些污水处理项目规模被刻意“放大”,结果造成项目建成后运营费水涨船高,成为地方财政与承接商“无法承受的痛”,终被晾晒在一旁。而在环保*人士董智明看来,缺乏量体裁衣的商业模式,亦是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掣肘之一。目前,由于顶层设计中尚未明确农村污水治理的管理与责任主体,各地在计费方式、接管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待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