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阀体零件电化学去毛刺
阅读:2018 发布时间:2009-5-7阀体零件电化学去毛刺工艺研究
电化学去毛刺技术是由电解加工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工艺,只要正确的选择电解液配方、合理的设计工具阴极及流场,便可发挥电解加工的*性,成功地去除用机械方法不易去掉的毛刺,并且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通过阳极溶解,既使尖角棱边倒圆角,又可去除加工表面的变质层,改善加工表面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并且100%去除加工部位的毛刺,确保零件的加工质量及产品的工作可靠性。尤其适用于阀体零件内腔中的环槽、交叉孔端的毛刺去除。我们针对某阀体内腔多个垂直交叉孔端去毛刺并倒圆角R0.2,其表面粗糙度达到Ra0.8μm的要求,在利用单电极工艺试验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制出该阀体零件电化学去毛刺夹具,由于阀体内腔。几个垂直交叉孔中各有一个工具电极,则使毛刺去除的*、均匀、光滑,加工效率提高5~10倍;另外基于从每个加工孔中的工具电极加工状态采样处理而研制的CF-1型电化学去毛刺加工状态监测仪,可同时采集16个孔的加工数据,因此可适时检测每个孔去毛刺的加工状态即倒圆角是否达到R0.2要求。图1为电化学去毛刺加工原理示意图。由黄铜制作的管状工具电极(阴极),其外表面涂环氧树脂绝缘层(厚度为0.2mm~0.4mm),但对应于工件(阳级)去毛刺部位的绝缘层被剥除,并沿圆周钻有数个小孔(0.6~0.8),以便电解液(10%NaNO3)流出。进入阴、阳极形成的加工间隙(0.4mm~0.6mm)中。在直流电场作用下,随着阳极溶解,工件表面上生成钝化膜,而锐边毛刺部位由于突出于工件表面,受电场、温度场及流场的影响,加速了离子的扩散与迁移,难以形成钝化膜,且突出的毛刺部位电流密度又很大,于是锐边毛刺首先被溶解并形成圆角R。
图1 电化学去毛刺加工原理示意图
阀体零件去毛刺的重要意义
去毛刺技术是阀体零件光整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阀体零件生产的zui终精加工工艺,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及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国外已从系统工程角度来对待去毛刺问题,提出了“毛刺工程”(Burr Engineering),例如美国平均每年花在清除零件上毛刺的费用都在20亿美元以上。一般来讲去毛刺工序会使阀体零件的制造成本增加10%~20%。目前多采用刮刀、油石、砂布、钢丝刷轮等手工、机械的方式去毛刺,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又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产品的要求,而且只能靠目测感觉操作,去毛刺质量难以保证。由于阀体零件内腔的交叉孔处、环槽等部位的毛刺去除的不*。一则导致气体或液体的流阻增加,二则还会划伤阀芯上的密封圈,严重影响产品性能及使用寿命。如果残留的毛刺在机器振动及高压气流或液流的冲击下,脱落掉入工作系统中,其后果更不堪设想。为此大大促进了去毛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