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为创新失败埋单
阅读:868 发布时间:2014-2-18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运驰重工人回答:不是技术,不是管理,而是文化。
在运驰重工公司大院有个西货场,里面横七竖八堆着一些废旧设备,斑斑锈迹侵蚀着原有的颜色。那是运驰重工由于研发失败而生成的废品,更是运驰重工“为创新失败埋单”的例证。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得从全防护数控龙门铣床的防护装置说起。
2010年夏天,一心攻克数控龙门铣床的防护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们,推出了自主创新的*代产品。市场反馈结果,客户提的意见足有二三十条,其中大多数是有关数控龙门铣床的防护装置,产品被拉回公司,防护装置眼睁睁地报废了。看着心疼不已的科研人员,总杨永厚拍拍他们的肩膀:“没关系,搞创新这点失败算什么?”
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第三次……这一年,运驰重工掏出的“学费”足有上百万之巨,而当年企业赚得的利润也不过几百万。
在运驰重工,任何人都可以带着想法创新。失败了是企业的,成功了是大家的,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科研人员没有丁点儿包袱,放开手脚搞研发。
从事数控龙门铣床的防护装置开发的李克宗动情地说:“一开始好多人不理解,说这不是败家吗?但慢慢地才明白了公司的良苦用心。因为,不创新是等死,总得有人冒风险。”
如果不冒风险去探索,不保护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种子很可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高科技产业本身就是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回报也十分诱人。在数控龙门铣床研发上,运驰重工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而一套售价从二三十万到七八百万不等的成型机,运驰重工至今已售出60余套。
今天,从压力机、龙门铣床、龙门镗铣床、落地镗铣床到数控龙门铣床、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数控落地镗铣床、数控落地加工中心等,几乎涵盖了生产加工过程所需的所有重大装备,运驰重工都能自主研发制造。更令人骄傲的是,运驰重工建立了机床技术专业研究所,在保持持续技术创新的同时,*改变了以往围绕单个产品展开科研的被动局面。新近和青岛科技大学联合组建的“机床专业研究院”,更是运驰重工有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行业自主创新的又一步“关键棋”。
“运驰重工人的私事是公司zui大的事”,这同样是运驰重工文化的一大特色。
运驰重工认为,公司大多数员工都是技术人才,应该保证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事业上,而不是花费在一些生活琐事上。为此,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如员工及亲属就医、家属工作、子女上学、住房等都由公司负责解决,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运驰重工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今天的运驰重工,一线人员用不着“退休”,只要身体允许,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事业天地。70多岁的老工程师带出了一批批“后生”,众多专家和年轻技术人员相互切磋,展现出一幅“运驰为大家,大家为运驰”的和谐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