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机床商务网>人物访谈>媒体报道>大国工匠王刚:匠心创造0.002毫米精度极限

大国工匠王刚:匠心创造0.002毫米精度极限



2016年12月09日 10:38机床商务网点击:8116作者:何强

  【中国机床商务网 媒体报道】他,创造从0.01毫米,到0.005毫米,甚至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
  
  他的团队,攻克600多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发明了12项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王刚,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铣工、技师,获“中华技能大奖”,名符其实的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王刚:匠心创造0.002毫米精度极限
 
  12月8日,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铣工、技师王刚,在首都大酒店会议厅的主席台上,从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领导手中接过了“中华技能大奖”奖杯,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把“中华技能大奖”奖杯高高举过头顶。
  
  “中华技能大奖”的表彰和奖励,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高奖励,其获奖人员经过国家和省(行业)两级评审产生,是本行业、本工种高技术水平的突出代表。每两年评选一次。此前,王刚曾被评为“中航工业技能专家”,获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铣工“双冠王”,全国劳动模范。
  
  一般铣床铣削加工的高精度为0.01毫米,王刚能够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绝活,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600多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创造十几年无加工废品纪录
  
  1999年,正值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年。王刚踏入了沈飞公司的大门,来到了一直向往的飞机城工作,成为了一名产业工人,他满心自豪。走在厂区内,当他看到一架架战鹰在自己眼前掠过冲上云霄的时候,心中激动不已,王刚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技术本领,用自己亲手制作的零件,让飞机飞上天”。
  
  每天站在铣床前,工作重复枯燥而无聊,还要承受不小的压力和责任。可王刚却认为,不管在多么平凡枯燥的行业里都会有“状元”。我既然当了铣工,就要当铣工的“状元”。当铣工不但技术性强,同时工作苦、累、脏,数不清有多少次,王刚的脸庞被铁屑划破,可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选择。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披星来、戴月走”,已成家常便饭。曾有同事粗略计算过:王刚自参加工作以来,比常人多干了2万多个工时。
  
大国工匠王刚:匠心创造0.002毫米精度极限
 
  有人和王刚开玩笑,做铣工需要“天赋”吗?王刚笑着回答:“如果爱岗敬业、勤奋努力算是一种天赋的话,那我认为‘天赋’很重要。”正是靠着这种“天赋”,王刚的特长一一体现出来:点子多、精度高、速度快、干活稳、质量好。他脚踏实地地走着一条敬业、钻研之路。要长期干好一项工作,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多年来,王刚光购买各种书籍就花去了几万元,不管在哪儿,随身总会带着一两本技术书或者工具书,养成了抽空看书的习惯。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而对王刚来说,却是“干活要快,质量要好”。这不仅是王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繁重的生产任务压出来的。多年的生产实践,炼就了王刚在加工速度和精度始终保持的记录,别人超不过他,他就自己和自己比速度。“航空产品质量无小事,件件连着生与死。”仔细再仔细,慎重再慎重,精心研制每一个零件,王刚创造了连续十几年无加工废品的优纪录。
  
  完成600余项技术革新
  
  某项目价值近百万元的超大钛合金结构件外形复杂,尺寸比铣工们操作的大铣削床面还大6倍,装配区连接筋精度要求高,而且生产中零件非常容易产生“共振”和移动,加工难度特别大。“没有经验,没有大型铣床,可我们有王刚!”厂领导毫不犹豫地把活儿交给了王刚。
  
  面对困难和挑战,王刚毅然挑起重担,运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反复摸索试验,终采取将零件用吊车和辅助夹具控制和固定零件,成功解决了铣削“共振”和零件移动的难题。王刚一边指挥,一边操作,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铣削工艺,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那段时间里,我就连吃饭都在琢磨如何把零件加工出来。”王刚事后感慨道,“加工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产品,能激发我的技术创新欲望,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锻炼,更增添了我工作的乐趣”。
  
  许多项目所需的零件轻巧超薄,零件毛坯的厚度多为几毫米的薄料,且多数零件长度大、形状复杂,零件加工后的尺寸要求控制公差跟头发丝差不多,装夹时稍一用力零件就产生变形……而这些难题,终都被王刚一一化解。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王刚还把每一次的佳加工方案和体会一一记录到本子上,为其他同事少走弯路、下道加工程序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数据。
  
  多年来,王刚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在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生产中,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攻克了无数零部件生产加工的难关,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带出32位专家型技能人才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有限,只有带动身边的工友,一起进步成长,才能聚合成攻坚克难的正能量。
  
  2011年,“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启动。工作室坚持“顾问专家领军、生产攻关同步、创新育人并举”的工作原则,在科研生产中,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由王刚创造的《薄壁结构件开口端头内型面铣削加工方法》改变了端头处立铣刀的加工轨迹,使得加工方法更为科学安全,获得国家发明。由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的《飞机复杂结构件平面轮廓数控加工距线计算法》有效解决了数控自动编程中刀具端面中心轨迹求解问题,提高数控编程效率200%,提高加工效率180%,对于智能数控加工编程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此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
  
  几年来,厂领导总是把首件加工中的“硬骨头”交给王刚。工作室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等41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累计减少产品加工工时2万余小时,避免废品损失200余万元,节约产品材料成本400余万元,自制工装、辅助夹具、工具260余件(套),节约工装工具成本600余万元。有12项申请了国家,创新成果转化405项。
  
  曾获沈阳市“百千万”职业技能大赛铣工的吴学文介绍,王刚是个非常称职的师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学习中,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将他所掌握的技能,全部传授给徒弟们。在每天固定的学习课中,他还会利用午休前半个小时给大家讲授专业知识,并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如今,工作室成员共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技术能手、沈阳市技术大王等市级以上荣誉40余项,培养国家、省、市各级人才129人,32人成长为专家型技能人才,工作室成了名副其实的攻坚克难的基地、人才成长的摇篮。
 
(原标题:0.002毫米!匠心创造精度极限)
(本文来源:沈阳日报)

分享: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联系邮箱:2056841617@qq.com 在线投稿:
版权与免责声明
访谈列表-品牌招租
访谈列表-苏州金马
今日焦点

图说机床

更多>>
2024 ITES深圳工业展耀世启幕

2024 ITES深圳工业展耀世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