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匠心王田苗:20年不断推动机器人用于临床医疗
2016年12月02日 10:24机床商务网点击:8873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一年前的海军总医院,Remebot医疗机器人协助医生在半小时内完成一台脑囊虫摘除手术,它的代研发者王田苗当时并不在现场。
目前机器人医疗应用的局面,已经超越了王田苗20年前的梦想。那时,Remebot的雏形还只是个藏在海军总医院一间废弃仓库里的实验品。
“他看上去是个平和的性格,其实骨子里有股子韧劲。初他就相信机器人在中国临床应用上能实现,到后来追着医生问、带着学生一起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他都没放弃。”“老伙伴”田增民这样评价王田苗,佩服他的还有“师徒传承”,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王田苗把机器人的理论成果和技术传授给了他的学生,让他们继续推着这个领域往前走。
【人物简介】
王田苗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近年来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究。他1996年组建医疗外科机器人研究小组,带头研发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在医疗外科机器人与临床应用上填补了国内空白。20年来,与医疗领域神经外科专家田增民教授合作,带着学生实现了机器人的6代升级改造,机器人也协助医生完成了上万例神经外科手术。

大国匠心王田苗:20年不断推动机器人用于临床医疗
在医疗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嵌入式智能控制等领域,王田苗编写了三部专著。他的学生毕业后涌入创新创业大潮,成立多个创新高科技企业,产品包括Ninebot两轮平衡车、Remebot医疗机器人等。
【匠心阐释】
当国外医疗机器人展示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时,回国的王田苗一头扎进其中,试图。他重视医生的需求与合作,带着学生突破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难题,以机器人介入协助医生,将精细的脑外科手术带上了更和微创的新高度。
为避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他转而投入创业创新孵化平台,指导学生将更多的机器人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
“安于宁静不跟风,做别人没做过的研究”是他追求的价值观,他用实践将他的思想传递给了他的学生。
20年前的相遇结成惺惺相惜的伙伴
11月的一个周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的办公室里,当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田增民进门时,两位久未见面的老伙伴上前轻握了一下彼此的手。
两人的次握手在20年前。如今他们回忆起来,那一场偶遇对二人之间的合作甚至Remebot的产生至关重要。
1996年,在国务院对回国人员的表彰会上,王田苗和田增民次见面。大会讨论环节,王田苗一句“机器人技术能够在中国医疗临床上应用”吸引了田增民的注意。
当时,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的田增民从美国深造回国两年,而机器人研究学者王田苗也在一年前结束了在意大利国家仿生力学实验室的留学。
意大利的求学经历,激起了王田苗对医疗机器人的兴趣。在意大利的医院里,机器人科学家协助医生操作医疗机器人,完成了膝关节、髋关节的置换手术。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王田苗越发感到医疗机器人是一个战略性方向,因为智能机器人的定位、虚拟手术规划、学习积累医疗专家知识服务于人的医疗健康,应该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发展的有价值的主题。
参与手术的过程中,王田苗感到兴奋,“理论成果没有束之高阁,通过不断的实验变成了产品实体,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王田苗也为国内机器人的现状担忧,“当时用到机器人的行业主要还集中在工业,其中大部分的机器人还都来自国外,我们自主研发的东西太少。”
1995年从意大利回国,王田苗见到了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张启先,“他告诉我机器人用在医疗上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方向。”回国后,王田苗加入了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组建了医疗机器人研究小组。
作为公派美国的访问学者,田增民也看到医疗机器人带给医疗的进步。在他所擅长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借助影像和仪器为患者开颅祛除病灶的手术,技术上逐渐趋于纯熟,但仍然面临着定位皮质下病灶的挑战,而手术对颅骨造成的无法避免的创伤,既是医生的困扰,也是患者的伤痛。“更、创伤更小,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发展的方向。”
与王田苗的相遇让田增民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而王的研究组也急需来自一线医生的临床场景和一手资料。多次畅谈探讨后,这对专家级的伙伴认定,将先进机器人用于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能实现传统方法所达不到的高度。
1997年,王田苗与田增民合作,完成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医院废弃仓库诞生神经外科机器人
1997年,代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机器人诞生于海军总医院的一间废弃仓库里。那是一个在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260基础上改造的产物,在传统的框架式立体定向仪上安装了主动式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提高病灶靶点定位的度。
当时王田苗和田增民的合作就像是一场“地下实验”。用机器人做手术当时在国内很难被医学界接受,一些老专家直接说是伪科学。两人只好将实验设备偷偷运进医院里一间废弃仓库里。
在北航上班的王田苗,一有空就蹬着自行车往海军总医院跑,钻进不到10平米的仓库,和田增民讨论手术操作中遇到的定位难题。做实验用的模型骨白天不敢拿出来,两个人只好晚上熬夜。
研究早期,王田苗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手术室,现场观摩一次手术操作。
(本文来源:新京报)
目前机器人医疗应用的局面,已经超越了王田苗20年前的梦想。那时,Remebot的雏形还只是个藏在海军总医院一间废弃仓库里的实验品。
“他看上去是个平和的性格,其实骨子里有股子韧劲。初他就相信机器人在中国临床应用上能实现,到后来追着医生问、带着学生一起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他都没放弃。”“老伙伴”田增民这样评价王田苗,佩服他的还有“师徒传承”,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王田苗把机器人的理论成果和技术传授给了他的学生,让他们继续推着这个领域往前走。
【人物简介】
王田苗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近年来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究。他1996年组建医疗外科机器人研究小组,带头研发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在医疗外科机器人与临床应用上填补了国内空白。20年来,与医疗领域神经外科专家田增民教授合作,带着学生实现了机器人的6代升级改造,机器人也协助医生完成了上万例神经外科手术。

大国匠心王田苗:20年不断推动机器人用于临床医疗
【匠心阐释】
当国外医疗机器人展示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时,回国的王田苗一头扎进其中,试图。他重视医生的需求与合作,带着学生突破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难题,以机器人介入协助医生,将精细的脑外科手术带上了更和微创的新高度。
为避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他转而投入创业创新孵化平台,指导学生将更多的机器人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
“安于宁静不跟风,做别人没做过的研究”是他追求的价值观,他用实践将他的思想传递给了他的学生。
20年前的相遇结成惺惺相惜的伙伴
11月的一个周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的办公室里,当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田增民进门时,两位久未见面的老伙伴上前轻握了一下彼此的手。
两人的次握手在20年前。如今他们回忆起来,那一场偶遇对二人之间的合作甚至Remebot的产生至关重要。
1996年,在国务院对回国人员的表彰会上,王田苗和田增民次见面。大会讨论环节,王田苗一句“机器人技术能够在中国医疗临床上应用”吸引了田增民的注意。
当时,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的田增民从美国深造回国两年,而机器人研究学者王田苗也在一年前结束了在意大利国家仿生力学实验室的留学。
意大利的求学经历,激起了王田苗对医疗机器人的兴趣。在意大利的医院里,机器人科学家协助医生操作医疗机器人,完成了膝关节、髋关节的置换手术。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王田苗越发感到医疗机器人是一个战略性方向,因为智能机器人的定位、虚拟手术规划、学习积累医疗专家知识服务于人的医疗健康,应该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发展的有价值的主题。
参与手术的过程中,王田苗感到兴奋,“理论成果没有束之高阁,通过不断的实验变成了产品实体,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王田苗也为国内机器人的现状担忧,“当时用到机器人的行业主要还集中在工业,其中大部分的机器人还都来自国外,我们自主研发的东西太少。”
1995年从意大利回国,王田苗见到了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张启先,“他告诉我机器人用在医疗上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方向。”回国后,王田苗加入了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组建了医疗机器人研究小组。
作为公派美国的访问学者,田增民也看到医疗机器人带给医疗的进步。在他所擅长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借助影像和仪器为患者开颅祛除病灶的手术,技术上逐渐趋于纯熟,但仍然面临着定位皮质下病灶的挑战,而手术对颅骨造成的无法避免的创伤,既是医生的困扰,也是患者的伤痛。“更、创伤更小,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发展的方向。”
与王田苗的相遇让田增民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而王的研究组也急需来自一线医生的临床场景和一手资料。多次畅谈探讨后,这对专家级的伙伴认定,将先进机器人用于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能实现传统方法所达不到的高度。
1997年,王田苗与田增民合作,完成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医院废弃仓库诞生神经外科机器人
1997年,代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机器人诞生于海军总医院的一间废弃仓库里。那是一个在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260基础上改造的产物,在传统的框架式立体定向仪上安装了主动式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提高病灶靶点定位的度。
当时王田苗和田增民的合作就像是一场“地下实验”。用机器人做手术当时在国内很难被医学界接受,一些老专家直接说是伪科学。两人只好将实验设备偷偷运进医院里一间废弃仓库里。
在北航上班的王田苗,一有空就蹬着自行车往海军总医院跑,钻进不到10平米的仓库,和田增民讨论手术操作中遇到的定位难题。做实验用的模型骨白天不敢拿出来,两个人只好晚上熬夜。
研究早期,王田苗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手术室,现场观摩一次手术操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机床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机床商务网,//www.jc35.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