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机床商务网>新闻首页>市场分析

芦华:自立自强 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08月15日 11:49:18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cmtba点击:20663

  【机床商务网栏目 市场分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组织部分行业企业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机床工具行业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发表观点看法。在全行业营造扎实推进自主创新的氛围,努力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制造强国”的光荣使命。
 
  协会全媒体平台将陆续发布企业老总们的精彩观点,以期相互借鉴,共谋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立自强   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芦华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
 
图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为我们作为“工业母机”和制造业基础的机床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家有着76年悠久历史的机床企业,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机)从建厂初期就秉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1957年毛泽东主席来厂视察时就作出“要走独立设计的道路”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的重要指示。上机从最开始的仿制阶段,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磨床;到仿创结合阶段,快速推出各类磨床产品;再到自主设计阶段,仅1978年前就设计开发了超过300种的各类磨床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新中国的第一台,奠定了上机技术独立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各行业发展对磨床产品的需求,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技术研发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产品向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数控和重型、专用化方向持续迈进,各类磨床广泛应用于汽车、钢铁、国防、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上机始终坚持产品的自主设计、技术的自主创新,技术的独立自主和不断创新一直是推动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世纪机床行业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虽然自2011年至今,国内市场的需求总量仍处在下行波动中,但是用户对机床设备的各项要求却一直在快速提高,需求结构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对高端机床和高质量机床的需求比例越来越大,这一层级市场仍是进口设备占据大部分份额。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包括快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在内的很多国内机床企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产品和技术上取得了很多突破和不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与世界一流机床相比我们的产品在性能方面的整体差距,更应该看到我们与国家需要和用户需求的差距。而作为企业要做的,就是要坚持技术投入、坚持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为国家、为用户提供国产的好机床。当然,这一过程自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以下,结合上机在发展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挫折,谈谈对技术创新的一些理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共勉。
 
  一、使命引领,自立自强,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当年的“十八罗汉”企业之一,上机现在仍是一家处在行业主导地位的企业,使命和担当一直引领着、支撑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需要什么,上机就研发什么;客户需要什么,上机就发展什么;要成为用户的“总装备师”和“总工艺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并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是上机最大的使命,上机要为中国机床行业的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要践行这样的使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上机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创新工作:
 
  1.技术创新要具有自主性
 
  上机经历了历史上的完全自主创新(从材料到零部件到整机全部是自己研发),然而现在行业的技术分工和制造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上机已经不可能完全独立自主完成产品的所有开发,现已进入到了合作自主创新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持好我们的“自主”能力更为重要,这里的“自主”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闭门造车,反倒是在创新的所有环节中比以往更加注重合作与沟通,与用户、同行、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充分沟通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自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研发内容自主,要做什么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功能部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目的要理清楚,有清单,有指标,有目标。其次是研发过程自主,对于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合作对象、任务分解、时间节点等要素要有清晰、有力的掌控。最后是研发成果自主,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图纸、工艺、源代码和专利等知识产权要有自主权,对于相应产生技术资源、制造资源和销售资源等隐形成果也要注意自主性保护。
 
  2.避免技术空心化
 
  随着各种功能部件和零件加工的外移(如铸件、液压件、量仪器、热处理等),上机的技术研发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逐年减少,更多地聚焦在整机的结构、性能设计和精密制造过程,很多功能性部件都是外购,企业也一度面临着技术空心化的风险。上机在企业改革调整的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不能什么都是一买了之。在保留既有的技术研发力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充实队伍和提高技术实力,研发人员的比例超过20%。要想作为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有自己独门的、领先的、不受制于人的技术。上机紧密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用户工艺需求变化,根据产品发展需要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聚焦高性能功能部件、整机研发、软件技术、制造工艺、磨削工艺等方面。持续设立科研项目并进行有效的研发投入,积极承担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专项课题研发,2009年至今累计已有30余项,保持技术创新持续不断。
 
  3.改进完善是创新的主要手段
 
  上机聚焦磨床制造并有着非常丰富的产品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磨床种类,即使经过几轮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还有超过200种类型和规格的各类通用、专用磨床在产在售。虽然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注重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在机床上的应用,企业在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产品的研发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企业面临的更主要、更迫切的,是产品的老化和升级换代的缓慢,很多产品的整机品质、细节质量、基础性能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还不够扎实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研发全新技术、创造全新产品,更应该把产品的持续改进和升级换代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工作。机床行业不存在弯道超车,也不存在换道再赛,只有奋起直追,该补的短板还是要通过我们踏踏实实的努力来补上。
 
  二、需求导向,服务客户,与用户共创发展良机
 
  纵观国内外的优秀机床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和用户走得最近的、最了解用户需求的,这些企业也在很多行业通过专用的设备和全面的解决方案构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样的实力背后无疑是优异产品和技术,而产品的成功与技术的应用得益于需求的导向,技术的创新在立项之初就要有明确的应用对象,才能为后续的技术成果落地和产品市场化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上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一直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和槽点,特别是用户的工艺要求。上机每年出产磨床超过1500台,积累了大量的磨削数据和经验,通过构建“磨削工艺数据库”,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工艺服务。
 
  同时上机也一直秉承“与用户共创发展良机”的理念,在高端专用产品研发中同用户紧密联系,用户的参与贯穿设计、制造、安试、使用的全过程。在为某高端汽车客户研发的高性能随动曲轴磨床的过程中,设计之初就与用户充分沟通明确了他们的使用标准、使用要求、维护要求等一系列的细节,设计环节也请用户一起参与方案的制订,在制造调试中用户发挥了他们更懂机床更懂工艺的优势,最终产品在产线中顺利投产,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了同一产线中国外产品的指标。这样的合作案例还有很多,我们为铁路、国防、航空航天、钢铁等客户定制开发了一系列专用设备。机床厂了解机床,而用户更懂应用,最终设备还是服务于客户的,所以同用户的共创是产品创新的高效途径。
 
MKD8220双砂轮架随动曲轴磨床(用于汽车行业)
 
  三、问题导向,聚焦产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如前述的产品升级难、升级慢的问题其实不是技术本身的难度有多大,而是缺少产品升级改进的机制,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体系中,在充分了解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就是要聚焦产品在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快速的、持续的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
 
  上机拥有完整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体系,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升级,对产品开发质量和开发周期的更高要求,以及专项技术(功能部件)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公司在新的战略目标引领和要求下,也一直对现有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强化和细化,通过进一步的优化细化体系的制度和流程,并加以执行,从而不断提高创新的效率,增强创新团队的能力,加快创新产品的推出,实现创新成果的效益。上机的创新体系主要由以下机制构成:
 
  1.项目制度
 
  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要设立项目,以项目制来进行管理。项目可以分为国家(市)、集团、公司、部门等四级。项目的各个阶段、时间节点、阶段性目标等内容要细化明确。对项目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点要进行预判、加以明确,并制定好实施路径和备选方案。
 
  2.“三结合”制度
 
  上机在发展历史上有一项非常成功的经验,即“技术人员、工人、领导”三结合来解决产品和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技术、销售、制造”人员三结合。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技术人员是核心,但是团队中要明确有销售部门和制造部门人员参与工作。不同的阶段人员侧重点可以不一样,例如立项阶段主要由销售和装配参与,试制准备阶段主要由生产工艺和装配参与。同时还要充分听取供应链采购、质保、服务等人员意见。这样可以保障在技术或产品的创新全过程中始终兼顾了市场的引导和现场的约束。
 
  3.合作制度
 
  创新过程中会涉及到多项技术,用到各种功能部件,例如基础技术研究会和高校合作,功能部件使用会和配套厂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更加注重和外部资源的多种形式合作。上机非常愿意也正在和行业内功能部件企业展开合作,提供实验和验证的平台,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来切实推动国产化替代,为提高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品品质服务。
 
  4.循环制度
 
  创新过程并非一个过程就能够解决全部问题,而是若干个过程不断循环,才能不断优化新产品以达到用户的满意。产品升级要形成有效的闭环,特别是问题和需求的反馈以及及时纠正环节尤为关键。上机已经建立产品的创新档案库,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系统性地梳理产品在试制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反馈的效率和精准性。
 
  四、持续投入,培养人才,打造技术技能团队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高效长久驱动力,但要坚持技术创新就要有钱有人,即要进行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和拥有一支富有活力、创造力的团队。技术的突破或产品的研发一般周期都比较长,而某项技术的突破并不代表它马上就能够得到应用,某个产品技术和工艺的相对成熟也并不代表它能够马上打开市场,实现盈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投入不能少,更不能断。上机除了承担国家项目外,每年都会设立超过10个以上的厂级技术创新项目,保障每年的科技投入不低于收入的5%。这么多年的持续投入也为上机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奠定了基础。
 
  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机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问题,机床行业的特性决定了需要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技术类人才,而目前行业的现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强。上机地处上海,也面临着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短缺困难,“动脑”的难留,“动手”的难招。技术可以引进或合作,功能部件可以购置,产能可以社会化配套,唯独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上机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密智造转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已经成为公司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技术创新中,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类同等重要,优秀的技术研发工程师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上机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和“上机工匠”工程就是要系统性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打造一支高水平、稳定的技术技能团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成为产品专家和技术专家,在保障其收入基本与社会平均水平接轨的基础上,设立专业、产品多通道多选择,不求面面俱到,鼓励大家在一到两个专项领域做专做精;多层级培养,按照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设立5级职级体系,明确发展路径和发展要求,职级定期评聘,能上能下;考核评定与市场挂钩,收入直接和其负责的产品销量挂钩;打造“积极探索、严谨务实、专业专注、终身学习、协同创新”的工程师文化。
 
  上机一直非常注重技术工人团队的培养,也有从一线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的全国劳模和上海市劳模,很多优秀的设计人员、工艺人员都是从工人中培养出来的。现在“上机工匠”工程就是要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核心稳定的高水平团队,依据不同的分工和专业,在各个工种和岗位上培养一批专才和能手。企业以拥有绝技绝活的高级技师为代表,成立了各专业的工作室,以此为平台系统地培养技能型人才。例如以“上海工匠”、“上机磨王”李云龙为代表成立的“李云龙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培养了一大批在精密加工领域的能工巧匠。我们也逐渐形成了由技能等级评聘机制、学历培养机制、工作室机制、高师带徒机制等构成的完整体系。
 
  五、结束语
 
  “科技进步”、“企业发展”本身皆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变的是,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坚定前进的目标,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探索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cmtba)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凡本网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机床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机床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 广告位招租
  •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图说机床

更多>>

旗下子站

玉环机床网泰州机床网滕州机床网宁波机床网沧州机床附件网工量刃具网加工中心网电加工机床网锻压机床网附件配件网车床网铣床网钻床网雕刻机网锯床网二手机床网
磨床网激光网机器人网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立式车床卧式车床龙门铣床摇臂钻床外圆磨床无心磨床数控折弯机冲床中走丝线切割拖链防护罩数控系统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