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名企在线 市场分析 国内新闻 机床上下游 机床会议 展会快报 企业参展 科技动态 新品出炉
  • 友嘉国际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往期回顾

节能环保发展规划出台 机床行业走向“再制造化”

市场分析 2013年08月23日 14:01:11来源:机床商务网 6204
摘要即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重要方面,汽车零部件与机电产品再制造将获得重点发展。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机床商务网】导读:即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重要方面,汽车零部件与机电产品再制造将获得重点发展。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在即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重要方面,汽车零部件与机电产品再制造将获得重点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对列入发改委和工信部试点的相关上市企业带来有限利好。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机会。我国多个行业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新的产品市场正在大幅下降,但是利用废旧机电产品进行加工发展再制造恰恰成为抵御经济下行风险、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的重要模式。因为机电产品再制造既有典型的节能、节材、环保效果,在价格上也有竞争力。再制造产品的价格比同型新品的价格低30%以上,再制造企业的利润一般不低于30%,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每年对各种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发展再制造产业,将会很有效节约相关资源,减少对相关资源的消耗。

  
  具体到机床再制造行业,中国是世界大的机床消费市场,按照3%的年机床报废淘汰率进行计算,每年有二十四五万台机床进入再制造行列,约占每年生产新机床产量的一半左右。重型、超重型机床按照2%(占机床总量)进行估算,每年约有4000台左右的重型、超重型机床进入再制造行列。据统计,我国现有使用的重型、超重型机床,有60%将面临技术或功能淘汰,在十二五期间约有5万余台进入再制造市场,有待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可以说,再制造产业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中国现有机床保有量达到800多为万台,是世界上机床保有量大的国家。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和材料、能源等利用效率达到高现代化制造模式,智能自动化机床产品既要高性能、率,又要节约资源,低能耗、低污染,同时加工过程要对人友好和宜人化,贯穿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机器人整体视觉系统功能与数字化、柔性化、无人化、一体化的特征,让、智能融合,使简单、快捷集约,向智能自动化,绿色品质机床要技术,要效率,要效益。我们先后引进、推广、制造了:关节机器人、桁架式机械手和高速移动式物流机器人等柔性加工单元和自动化生产线。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控制能力,强劲扭力的伺服驱动,具创新理念的节能,减排功能和快捷的强悍夹持技术,使运用领域的客户得到理想的价值回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我们始终走在不断创新转型的科技道路上,坚持倡导绿色环保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开发,生态资源。利用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小化,将低碳制造,绿色环保的观念纳入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机床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机床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服务咨询:0571-87209768

展会合作:0571-87381969

新闻编辑:0571-87381969

  • 抖音号
  • 视频号
  • 公众号
  • 小程序
Copyright jc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机床商务网-机床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