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水平、对口率、就业后的稳定性以及未来发展情况,被视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四大标准。长期以来,即使保持着高水平的初次就业率,但就业质量差也是职业院校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目前,不少面向职校学生的技能人才岗位,提供的待遇令许多本科生、研究生欣羡不已。

职校生就业的落户和身份认定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天津市今年新出台的高职院校外省市生源毕业生在津落户工作的实施办法,规定凡在天津市高职院校有集体户口或入学时户籍未由原籍迁入学校集体户口、毕业两年内与当地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聘用)合同的毕业生,准予在津落户。户籍破冰,无疑为职校生带来一抹曙光。
在葛道凯看来,“曙光”背后的推手正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升级后的产业没有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来支撑,后就形不成经济规模和效益;城市和谐发展所需的新市民,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这就要靠发展职业教育”。
不过,如何让职校学生的成长后劲更足,让他们的上升渠道更加畅通,并提升其后续发展能力,也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可能相对弱一些。在职校里,接受的大部分教育是应用型教育,他们非常渴求一条符合他们特点的升学渠道。”当了几年职校教师的沈洁在跟学生打交道时,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升学困难。
对选择就业创业的职校学生来说,在转岗和追求个人持续发展时,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后续发展能力又略显不足。对此,戴裕崴坦言,过去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考虑不足,“现在就要竭力补上这一课,因为不论是去企业工作,还是自主创业,如果只懂得眼前的一些技能,今后的上升空间也是很有限的”。
值得庆幸的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共识逐步清晰: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