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机床工业的发祥地。上世纪40、50年代,沪上赫赫有名的机床企业创始人童氏、章氏等家族都是宁波人,所有机床厂里说的“官”话也都是宁波话,故机床工作者俗称为宁波铜匠。
这群宁波铜匠,为中华机床事业的兴起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建国初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中更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变迁,中国机床工业的格局也在不断调整,上海已失去了昔日的霸主地位。沧海桑田,当今宁波地区的机床制造业又十分了得,而新崛起的远在甘肃天水的星火机床集团董事长李维谦,居然也是宁波镇海小港人,难道真的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吗?
一、担纲起民族脊梁之重任
说起中国机床制造业,无疑首推东北、华北、华东等发达地区,可地处西北的甘肃天水的星火机床集团,产值从1999年的不到1800万元,至2009年居然跃升到10.3亿,名列全国金切机床行业第8位,也是全国机械工业500强企业、中国工具机床行业精心创品牌活动十佳企业、中国工具机床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十佳企业,2007~2009年连续3年人均利税平均值为15万元以上。
星火不仅在当地及全国收购兼并企业,而且已把步子跨出了。故2009年11月吴邦国委员长在视察该企业时也连夸星火搞得好。那么功勋人物李维谦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呢?
天水是龙祖伏羲的故乡,可李维谦不是神仙,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上任的。老厂长不忍心将烂摊子交付于他,职工对年轻厂长也极不放心,称他李没钱、李(里)外欠。确实,当时诺大2200人的星火厂,由于连年亏损,欠债4300多万元,企业濒于破产。他接手时厂里现金只有20万元,而职工活命工资的发放至少是80万元。那时厂里生产资金寅吃卯粮,用电交不起电费、供暖买不起煤,可银行却死活不肯发放贷款……这种厂长有谁肯当?
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的高材生李维谦有一手好技术,会一口好外语,他不是无路可走,当时韩国公司愿出5000元月薪聘请这位人才,而此刻他在厂里工资还不足500元。
面对厂里父老乡亲的生存危机,更为了担纲起共和国制造业的脊梁,打造锃亮的国之利器,他豁出去搏命了,颇有率苍生之众、愿发奋为雄之势。
干机床可不像房地产、IT、餐饮业等有暴利可获,急功近利者是绝不愿意加入的,可就有那么一群执著的“傻子”,愿为强国强军奉献自己的一辈子,李维谦也算得上是一个。
那么这位祖籍宁波的西北汉子又是如何奋斗的呢?
二、倜傥铁汉的奋斗之路
苍天由人感动,馅饼乃人所为,成功之路是人踏出来的,星火的成功之路是众志成城的结果。
救厂脉准结症所在
李维谦带领新班子人马认真地对奄奄一息的企业进行反复分析。作为一个国企,技术力量自然不差,那为什么会走到如此境地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固步自封。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老产品可以连续生产十几年,在当今多元化经济的市场需求下,必将丧失竞争优势。“病根”找到了,如何去“治病”呢?李维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进技术,培训员工。
他们聘请德国专家来厂指导生产,尽管企业举步维艰,他们还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分别向日本和美国派出9名工程技术人员,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还选配基础知识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职工参加各级各类大专院校的培训学习。这种“内培”、“外引”、“集中学,分散学”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使300余人(次)接受了知识更新培训,李维谦本人也先后赴日本、英国进修,成为中国首批“英国特许工程师”(CharteredEngineer)。事实证明这些举措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综合外国专家和学习归来的技术人员的建议,星火马上推出了数款新型机床,填补了当时的市场空白,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在另一头,李维谦动员职工艰苦创业,群策群力开拓市场,甚至动员职工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工厂。当锻板车间主任于师傅年底将沉甸甸的20万外出承包收入交给李维谦时,这位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铮铮铁汉动容了。这就是凝聚力,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星火精神,也就是星火的燎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