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O光纤激光打标机
光纤激光打标机
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 1964年王淦昌*立提出激光聚变倡议,1965年立项开始研究。经几年努力,建成了输出功率10(上标10)瓦的纳秒级激光装置,并于1973年5月在低温固靶、常温化锂靶和化聚乙烯上打出中子。1974年研制成功我国一台多程片状放大器,把激光输出功率提高了10倍,中子产额增加了一个量级。在*上向心压缩原理后,积*跟踪并于1976年研制成六束激光系统,对充气玻壳靶照射,获得了近百倍的体压缩。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激光聚变研究进入世界**行列,也为以后长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激光研究 1966年12月,科委主持召开了激光规划会,48个单位130余人参加,会议**了包括含15种激光整机、9种支撑配套技术的发展规划。虽未正式批准生效,但仍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此后的几年内,这一领域涌现了一批重要成果。
MIPO光纤激光打标机
*的原理是两种:
“热加工”具有较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它是集中的能量流),照射在被加工材料表面上,材料表面吸收激光能量,在照射区域内产生热激发过程,从而使材料表面(或涂层)温度上升,产生、熔融、烧蚀、蒸发等现象。
“冷加工”具有很高负荷能量的(紫外)光子,能够打断材料(特别是有机材料)或周围介质内的化学键,至使材料发生非热过程破坏。这种冷加工在激光标记加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是热烧蚀,而是不产生"热损伤"副作用的、打断化学键的冷剥离,因而对被加工表面的里层和附近区域不产生加热或热变形等作用。例如,电子工业中使用在基底材料上沉积化学物质薄膜,在半导体基片上开出狭窄的槽。
采用国际上*的激光泵浦技术,直接从激光晶体的端面将半导体泵浦光(808nm)泵入,经光学镜组输出产生激光,再经过高速扫描振镜系统实现打标功能。该产品具有短脉冲、高峰值功率、高光束质量、输出光斑小,打标精细、激光效率高、整机性能稳定等特点,在金属加工领域有着极*的表现,同时适用于多种非金属材料,如ABS、尼龙、PES、PVC等。对于一些要求更精细、精度更高的场合,其表现尤为突出,诸如电子元器件、塑料按键、集成电路、电工电器和通讯产品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