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快(中国)有限公司

通快互联智造 | 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

时间:2019-6-20 阅读:7469
分享:

要让产出增加300%应该怎么做?如果保持全职人力工时(FTE,Full-Time Equivalence)不变的情况下是否可能?再减少三分之一的场地,并且减少80%对叉车的转运依赖呢?西电宝鸡电气集团的答案是:智能制造转型。

 

作为国内早试水智能制造的企业之一,早在2009年时西电宝鸡就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并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尝试探索。然而,与后来者只需简单地复制成功不同,所有的者都必会经历一段迷茫与曲折的开拓道路。

 

01 灵光一现

初的灵感来自于一家日本机器人公司的模型演示:数台机器人机械臂在货架间不停歇地工作,简洁。

在世界外部环境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2009年,制造业正处于重创后的恢复阶段。虽然身处相对影响有限的中国,西电宝鸡却从中嗅到了变革的信号。在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中,以单机独立设备为主,辅以大量人员的规模化生产是企业追求的主流。在订单相对充足的背景下,追求扩张速度是当时人们普遍坚持的方针,提高产能的方式简化为“拿地+增加机器+招人”的单一公式,于是催生了规模生产下粗放式发展的生长模式。

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过重的资产降低了企业面对风险的腾挪空间。经历过相同模式的西电宝鸡为自己预设了一个“极限生存”的场景:如果中国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才能在可持续的投入下,保证生产效率和生产灵活性,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适应性?事实证明,中国制造业之后多年的发展方向印证了这个颇具前瞻性的问题:多品种小批量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量落后产能遭到淘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02 光芒初现

作为一家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央企,在“智能制造”概念尚未成型的时候,西电宝鸡就开始不断尝试各种解决方案以实现“生产效率Zui大化、生产灵活度大化”的目标。然而似乎总是缺了一些什么。

 

直到看到了一种以智能料库为中心的柔性生产模式,西电宝鸡项目组头脑中的那一丝灵光瞬间绽放出光芒:少量的巡检人员管理着多台连入中央料库的设备,物料叉车仅负责原材料和成品的转运,打破了固有的物料流转,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订单调整生产节拍。系统占地非常紧凑,设备OEE非常高。这正是西电宝鸡预设问题的答案。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西电宝鸡开始寻找合作伙伴,试图将脑中的想法落地。而通快作为业内的方案解决商,自本世纪初至今,在有着丰富的自动化、智能化项目实施经验。在国内也已帮助多家客户建立了智能柔性生产线。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不断进行项目的设计优化和反复论证。于2016年,包含自动化激光切割、自动化冲床、自动化折弯单元的通快智能化钣金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搭配通快TruTops Fab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

 

03 全面提升

项目开始之初,所有人都带着期盼和担心,通快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结果非常理想,甚至超出期待。原本占地3000多平米的生产区域,现在只需要2000平米出头一些。在减少2人、改2班为1班的情况下,产量却翻了一翻,自动化冲床的下频率更是达到了一边单机冲床的3倍有余。之前需要2辆叉车连续转运物料,而如今只需要0.5台——与其他部门共享运能。更重要的是隐性成本的节省。在大规模单机生产的模式下,不同设备间的协调、物料转运都会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增长,管理难度也非常大。在实施了通快智能化产线后,设备、物料、信息相关的协调都由系统自己来完成。

 

“原先整个班组每天都需要安排几个小时的加班,但上了项目后,整个班组一年加起来的加班时间一共只有8小时。”

 

2018年,西电宝鸡的“中低压输配电装备智能制造线”入选了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同时也是陕西省内唯yi的电气设备项目。通快的、稳定、综合竞争力带来了实际效益。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市场逐渐向充分竞争状态转变,以廉价为卖点已无法立能力为王的时代,注重长期持续地规划才能在赛跑中胜出。好的设备系统决定了生产能力的起跑线,合适的组织构架和运营调度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决定上限。下一步,在现有的通快软硬件框架下,西电宝鸡将和通快一起打造一套与智能制造相匹配的管理运营模式,继续开拓智能制造应用的新高度。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通快公众号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拨打电话 产品分类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