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机床商务网>新闻首页>地区风采

河南:建全国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发展新动能

2017年02月13日 08:38:09来源:投实点击:12927

  【机床商务网 地区风采】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等3个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000亿元,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4个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到2020年,培育形成20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20家以上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规划》提出强化投融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绿色金融等创新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优先协调煤、电、油、气、宽带等要素,加强运输等相关保障服务。
 
  此前,2017年1月3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经省政府批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由我省大的综合性投资公司河南投资集团发起设立。基金采用“1+N”的母子基金模式,母基金300亿元,子基金规模不低于700亿元,形成千亿级基金规模,重点将投向我省“10+8”战略性新兴产业。点这里查看《母基金300亿 子基金不低于700亿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成立》
 
  那么关键来了,河南省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投向何处?《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在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努力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通信网络枢纽
 
  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
 
  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泛在的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
 
  加快建设高校泛在的信息网络设施,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打造高带宽智能化光纤宽带网络,鼓励通过多种建设模式推进城镇热点公共区域、高流量业务区WLAN(无线局域网)覆盖,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通信网络枢纽。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北斗、高分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在政府决策、行业管理中应用卫星。
 
  加快推进郑州、洛阳大型数据中心枢纽建设,优先布局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国家和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共建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手机销售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建成规模大的智能手机研发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信阳、南阳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加快郑州、洛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建设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生产制造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延伸。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重点开展交通物流和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
 
  重点加快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推进生物农业规模化应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力争生物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培育豫药品牌。支持骨干企业为,建设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积极发展生物创新药。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疾病,大力推动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创新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生物制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推动便携式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提升具有优势的小麦、玉米、牛、猪、鸡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
 
  积极发展新型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兽用疫苗等绿色农用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加快基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应用,积极发展细胞治疗技术,建立临床应用级别、种类齐全的干细胞库。
 
  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化为方向,重点发展先进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加快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瓶颈,推进产业化示范应用,力争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设智能机器人可按中心。智能巡检机器人等项目,建成洛阳机器人产业基地,支持郑州、许昌、安阳等地发展特色机器人产业。
 
  航空航天装备方面,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航空航材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安阳、上街通用航空试验区,加快发展通航飞机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洛阳、信阳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洛阳航空光电产业基地、信阳航天航空紧固件和特种装备产业基地、河南航天液压气动元件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产业,推动北斗导航和高分在重点领域部署,以应用促进北斗导航和高分产业发展,建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产业链条基本完善的产业集群。
 
  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加快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基地,重点推进洛阳锂电子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建成具有竞争力、国内大的锂电子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跨越提升,推进与东风集团、奇瑞集团、海马汽车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扩大新能源汽车产量,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客车、纯电动乘用车制造中心。加快发展便捷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在公共服务区域、居民区与单位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电等设施,大力发展“互联网 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十三五”期间要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1000座、分散式充电桩10万个以上,满足超过35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重点发展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及电子信息材料
 
  加快培育巩义、洛阳、鹤壁等产业集群
 
  以超轻化、合金化、专用化、高性能、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及电子信息材料,提升超硬材料、尼龙材料发展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石墨烯、3D打印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高先进材料供给能力。力争先进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超导电缆、电子信息铝材灯深加工产品,加快培育巩义、洛阳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等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培育形成鹤壁、洛阳等产业集群。
 
  力争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加快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强数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建设,丰富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鼓励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3D在线打印等互联网设计新模式。
 
  六大重点工程
 
  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与核心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格局。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建设3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工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推进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
 
  新技术新业态示范工程: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能微电网、卫星应用等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典型企业、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
 
  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实施创新培育工程,筛选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力强的骨干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 ,加快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着力推进开放合作参与产业分工,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迈入中。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等3个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000亿元,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4个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00个以上。建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发明质量、数量显著提升,每万人发明拥有量(件)达到6件。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和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显著进展。到2020年,培育形成20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20家以上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在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泛在的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全力建设网络经济强省。
 
  1.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网络演进升级。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打造高带宽智能化光纤宽带网络,大幅度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持续优化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多制式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全覆盖。鼓励通过多种建设模式推进城镇热点公共区域、高流量业务区WLAN(无线局域网)覆盖。
 
  建设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发挥郑州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新扩建至全国的国家一级干线光缆和互联网高速直达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方向增至24个,力争与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直联,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通信网络枢纽。积极参与国家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扩容互联网和省际出口,建设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郑州互联网通信专用通道,打造通达世界、国内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应用,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及商用网站系统进行IPv6改造和建设,鼓励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网络流量疏通。跟踪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争取开展5G商用试点。积极发展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核心技术和产品,争取试点建设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持续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北斗、高分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在政府决策、行业管理中应用卫星。
 
  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统筹省内数据中心布局,积极承接国家互联网区域数据中心,加快推进郑州、洛阳大型数据中心枢纽建设,优先布局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国家和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共建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统筹规划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数据集约化部署、规模化应用、规范化管理。
 
  2.智能信息产品。做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生产规模。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手机销售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建成规模大的智能手机研发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信阳、南阳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数字影音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智能仪表等行业应用智能终端,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跃升。
 
  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重点发展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积极发展敏感材料、物联网芯片、射频识别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通信传输设备,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加强传感器元器件、感知、组网和协同处理等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打造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嵌入式软件、智能设计与仿真软件、工业平台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和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等,完善功能配套,加快提升重点软件园区发展水平,集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软件企业群体。提升具有优势的信息安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及推广水平,积极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软件产品,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面板以及屏组件、摄像模组等深加工产品,建设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巩固提升PLC(平面光路)光分路器芯片优势,大力引进封装及光通信配套关键组件及器件,积极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新光源、光电器件等系列产品,扩大光通信及光电器件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高性能安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等智能硬件产品,争取在核心硬件领域实现突破。
 
  3.“互联网+”行动。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推动建设一批集物流、通关服务、保税仓储、综合监管、展示展销为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园区,引进国内外跨境电子商务,带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鼓励传统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培育壮大一批网上商城、网上旗舰店和专卖店。支持专业网络零售服务商面向网商和传统企业,提供网店装修、网络整体营销、店铺托管、商品代运营等外包服务,培育壮大一批网络零售。推动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民生模式创新、传统商贸业转型、工业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加快郑州、洛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壮大一批电子商务主体,建设电子商务强省。
 
  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生产制造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延伸。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交通、医疗、教育、旅游、健康养老、城市管理等领域智慧化应用。推进“互联网+”业态创新,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金融、O2O(线上线下)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显著提升物联网发展水平。推进物联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网络等集成应用服务,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增值服务。组织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物联网在智能工厂、智能家居、医疗、智慧物流、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构建完善的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集成和运营服务产业体系。
 
  4.大数据。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大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清单,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开放计划,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
 
  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重点开展交通物流和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益民服务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建设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区,建立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大数据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打造全国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5.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力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服务,强化国产密码保障在重要领域的支撑作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水平。
 
  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突破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及组件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打造安全芯片研发、安全智能终端生产、移动安全服务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互联网涉密安全终端和应用软件产品,建设郑州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提升网络经济发展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网络安全服务市场化,鼓励政务部门向具有资质的安全服务企业采购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提升网络系统日常安全管理和保障能力,培育壮大网络安全服务产业。
 
  (二)推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加快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推进生物农业规模化应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力争生物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着力发展化学创新药。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高发性免疫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鼓励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重点推动骨干企业发展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到期药品仿制,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鼓励新型制剂和新型辅料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化学原料药绿色制备、清洁生产技术。
 
  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扩大焦作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南阳山茱萸、新乡金银花、济源冬凌草、固始猫爪草等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推进中药标准化建设,开展道地中药材认证,推广特色豫药良种选育繁育,推动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中药企业改造升级,推广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高速离心等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中药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和现代化,促进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积极发展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与成分清楚、疗效确切的中药与天然药物新产品,推进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临床新用。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发展符合炮制规范、经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制成的单味颗粒,做强六味地黄丸、小儿清热宁颗粒、小柴胡口服液、通络祛痛膏等优势中成药,培育豫药品牌。支持骨干企业为,建设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积极发展生物创新药。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疾病,大力推动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创新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创制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治疗性疫苗、核糖核酸干扰药物、适配子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特异性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重点支持单克隆抗体等生物类似药以及狂犬疫苗、四价流感疫苗等疫苗产品规模化发展,培育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支持重组人白蛋白、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产业化。加快生物制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巩固体外诊断试剂、医用卫材、输注、理疗、康复器材等产品优势地位,做强体外诊断试剂、麻醉用品等品牌。积极研发新型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子诊断分析仪等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可降解快速止血材料、医用粘接剂等生物医学材料,以及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影像设备、微生物诊断试剂、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等,扩大心电监护仪、睡眠呼吸监测设备等产品竞争优势,推动便携式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产业集群发展。2.生物农业。大力发展生物育种。围绕、高产、安全、绿色农业发展需求,支持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开展动植物育种、保种,培育、选育和发展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加快种质资源创新,重点推进强筋小麦、弱筋小麦等专用新品种小麦,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玉米,高油酸油用花生、牧草、转基因棉花、夏南牛、淮南黑猪(豫南黑猪)、华英鸭、固始鸡等良种产业化,形成良种选育、扩繁、加工、推广一体化的制种产业链,提升具有优势的小麦、玉米、牛、猪、鸡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
 
  积极发展绿色农用产品。积极发展新型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兽用疫苗等绿色农用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重大产品,重点提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禽流感三联四联灭活疫苗、绿色农药、植保专用药剂、生物兽药等兽用疫苗、酶制剂、抗菌肽、生物复合肥等优势产品综合竞争力。3.生物服务业。着眼市场需求,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推动更多生物技术成果惠及民生。加快基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应用,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积极发展细胞治疗技术,建立临床应用级别、种类齐全的干细胞库。开展基于细胞技术的组织工程技术研发和干细胞药物研发,推动干细胞临床移植和治疗应用。发展健康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机制。
 
  (三)促进装备产业突破发展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化为方向,重点发展先进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加快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瓶颈,推进产业化示范应用,力争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1.先进机器人。坚持以零促整、突出引进,突破核心功能部件瓶颈,提升本体研发制造优势,扩大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构建集研发、制造、集成、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先进机器人产业链。突破关键零部件制造瓶颈,强化与行业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轴承等功能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巩固提升基础部件配套优势。积极引进优势机器人本体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制造基地,推动焊接、喷涂、搬运、码垛、巡检等工业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开发具备增强传感器、机敏性与智能的服务机器人。发挥市场潜力优势,引进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建立以系统集成商为牵引、本体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工业级无人机,加快形成农林植保、警用安防、监测巡检、国土测绘等专用无人机产业规模。
 
  2.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坚持、整机带动,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和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装置耦合、工业大数据应用等集成应用瓶颈,提升智能化集成应用能力,推动智能矿山综采、智能电网等优势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千亿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产业集群。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发展车身自动化焊装、专用智能化生产线、厂内智能物流等智能成套装备,推动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化工、电子等产业示范应用试点建设,发展具有信息自感知、智慧自决策、自控制的智能制造系统,进一步壮大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液压气密元件及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提升“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产业发展水平,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3.数控机床。立足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优势,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制约,积极发展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精密等数控机床。重点突破精密轴承磨床制造装备、高性能数控车铣复合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功能部件、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高强度高刚度低应力床身、高速大功率高刚度电主轴、多头高速滚动丝杠、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及齿轮、阀门等关键部件。
 
  4.航空航天装备。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依托在豫军工院所和企业,突破航空航天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建设航空航天装备产品制造基地。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航空航材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安阳、上街通用航空试验区,加快发展通航飞机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洛阳、信阳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洛阳航空光电产业基地、信阳航天航空紧固件和特种装备产业基地、河南航天液压气动元件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产业,推动北斗导航和高分在重点领域部署,以应用促进北斗导航和高分产业发展,建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产业链条基本完善的产业集群。
 
  5.增材制造装备。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加快发展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激光/电子束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光固化、熔融沉积、激光选区烧结、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支持发展激光器、振镜、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等关键零部件,鼓励研发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积极开发相应的数字模型、专用工艺软件及控制软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6.人工智能。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搭建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平台,推动开展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交互等相关技术研发,支持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关键网络设备等基础软硬件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家居、可穿戴、汽车等领域规模商用。
 
  (四)加快发展先进材料产业
 
  以超轻化、合金化、专用化、高性能、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及电子信息材料,提升超硬材料、尼龙材料发展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石墨烯、3D打印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高先进材料供给能力。力争先进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1.合金材料。以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健康医疗等领域需求为重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积极发展中铝加工、镁合金、钼钨铜钛深加工等轻型化、专用化合金材料,着力发展具有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的铝合金压铸材料,扩大高强韧镁板带、精密镁合金压铸件、镁轮彀等产品规模,积极发展钼板、钨硬质合金、多孔钛及钛合金材料、钛板带管、高性能靶材、含钼钨催化剂等高性能专用产品,加快发展高性能特种钢、非晶合金带材,推进新型合金材料融入制造供应链。
 
  2.电子信息及新能源电池材料。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高容量/高电压正级材料、高容量负极材料、高熔点隔膜、高电压电解液等电池新材料,加快推进新型半导体材料、LED(发光二极管)光电子材料、传感材料、高可靠密封材料等产业化,大力发展超薄电子玻璃、液晶玻璃基板、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特种玻璃,提升我省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配套支撑能力。
 
  3.新型功能材料。围绕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发展需求,加强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等的技术引进和攻关,重点发展新型吸附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等环境工程材料,推动隔热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功能性超硬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聚乳酸、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等生物基材料,扩大和提升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和产品品级,发展碳纤维飞机结构件、预制体等,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五)加快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
 
  把握能源低碳化变革趋势,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1.新能源产业。推进多种形式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重点突破先进晶硅电池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加强风电装备和风电运行控制研发,以发展风电成套机组组装为突破口,带动发电机、轴承、齿轮箱、叶片等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积极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降低纤维素酶、纤维乙醇生产成本,推进纤维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和地热能供热,推进水平井压裂等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研发,在重点区块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试点示范,争取实现产业化突破。
 
  促进智能电网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有利于新能源灵活并网和充分消纳的智能电网系统,努力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智能输配电成套装备和电能质量治理等新兴设备,积极研发柔性输变电、用户端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推进微电网成套设备产业化。适应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需要,突破分布式电源并网及控制、并网与孤网状态的无缝切换,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接入、储能、智能配电、用电、监控和保护等关键技术,加快安全的输电网、可靠灵活的主动配电网以及多种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互动的智能微电网建设,建立适应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动用电系统。
 
  积极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强“互联网+”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智能化。探索发展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碳交易等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2.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总成,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和运营服务体系,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加快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新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电池新材料、电池设计、高性能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耐高温隔膜等产品。积极开发用于城市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和间歇式用能系统的储能电池。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积极布局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下一代动力电池研发,抢占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跨越提升。积极开展驱动、控制、节能、充电、辅助驾驶、电池回收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培育壮大新能源动力总成产业基地,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突破整车管理集成、材料轻量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巩固新能源客车研发制造优势,拓展校车、商务车等新能源客车产品领域,扩大新能源乘用车产业规模,推动现有乘用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比重,积极研发自动驾驶和氢燃料动力客车,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储能系统、智能驾驶融合发展,形成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便捷智能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加强与电网双向互动、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电池梯次利用、无人值守自助式服务、桩群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在公共服务区域、居民区与单位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电等设施,大力发展“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
 
  3.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装备。重点研发节能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集中突破工业废水、废气、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推动污染防治技术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推进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废弃电器电子、报废汽车拆解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推广应用。鼓励示范园区和重点企业节能技术系统集成,综合利用余能、余热、余压和余气资源采暖发电,优化流程工业系统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化工、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冶金渣、化工渣、赤泥、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电池、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化、无害化先进技术工艺,促进“城市矿产”资源和城镇低值废弃物开发利用。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特许经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信息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提高综合能效。建立各行业污染物大数据库,搭建绿色融资服务平台,推动开展环境治理信息服务。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在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六)培育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抢抓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加速融合、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内容精品制作,推动数字创意在各领域应用渗透,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化消费需求。力争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1.数字文化创意内容产业。加快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强数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建设,丰富数字创意内容产品。鼓励文博单位和文化场馆等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多种技术,提升对文物、艺术品等文化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展览展示水平。
 
  加强当代数字内容精品创作生产。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适应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传播渠道特点,加强数字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建设,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有声读物、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业态,重点发展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应用动漫、网络文学、数字音乐、在线演出等数字创意内容产品,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文化行业的数字化水平。鼓励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业态联动的创意开发,积极发展内容衍生制造业和关联服务业,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
 
  2.设计服务业。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鼓励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3D在线打印等互联网设计新模式。鼓励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完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基于智能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工业设计新模式。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融合发展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在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等方面推广在线实时分析、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增强内容创作的针对性和投放的性,提高广告营销策划水平。
 
  3.数字创意技术装备产业。适应沉浸体验、智能互动等趋势,加强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数字虚拟展示、立体投影等数字创意技术装备应用,推动数字创意内容生产技术和消费服务装备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提升内容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成像、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交互娱乐引擎开发等技术。提升传播服务技术水平,推广使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装备和平台,积极发展4K等超清内容制作传输、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虚拟直播等,加快新型灯光、音响、视效、、智能展示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提升数字艺术呈现技术水平。
 
  四、重大工程
 
  (一)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进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依托省级双创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发挥各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强化开放创新,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与核心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等的导向作用,鼓励骨干企业牵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生产联合体等。在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建设3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依托互联网打造众创、众包、众扶、支撑平台,支持建设一批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支持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在豫建设研发机构。
 
  (三)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工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要素向优势领域、优势企业集聚,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凝练一批具有重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推进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军队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的科研技术优势,在卫星导航、可见光通信、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推进一批军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新技术新业态示范工程
 
  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能微电网、卫星应用等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典型企业、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对列入试点示范的项目(企业),在生产许可、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智能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等应用,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五)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创新培育工程,按照“产业先进、行业、竞争力强”的要求,筛选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力强的骨干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创新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加速壮大骨干企业,带动一批上下游紧密配套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关联配套的企业集群。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进创新创业与金融结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裂变式、集群式增长,加快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六)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以更优的政策引进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敢于打破常规,给予特殊政策,积极引进一批具有视野和拥有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以更活的方式吸引人才,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设立科学家、特聘研究员、技术专家等特色岗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更先进的理念培养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支持各类实训基地建设,培育一大批创新性、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会对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先进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在项目建设和发展时,将消耗一定的土地、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外排放的废气、粉尘、污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也会造成周边区域局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规划,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项规划做了有效衔接。规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结构优化,在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是对现有产业的优化、转型与升级,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与相关规划协调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先进机器人、储能和动力电池等产业向国内水平迈进,瞄准技术变革速度快、颠覆经济模式潜力大的重大技术,争取物联网、基因检测、智能微电网、增材制造、人工智能、页岩气等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同时提出建设绿色发展新家园,重点实施蓝天工程、碧水、乡村清洁工程,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本规划是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重点产业领域和发展方向与上位规划相吻合,并且坚持绿色发展,把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贯穿培育发展产业全过程,本规划符合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
 
  (四)环境保护措施
 
  规划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在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既能利用现有环保治理基础设施,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又能避绕人口密集区、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以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域和治理区,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和绿色发展。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广环保新工艺,大力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污水、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循环使用,不断提升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项目节能、节地设计,推动能源、土地等综合利用与开发。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和处罚力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改革措施落地,避免部门政策碎片化。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和形势分析,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聚焦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制定配套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二)着力推进开放合作
 
  制定开放合作政策和措施,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和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支持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在我省设立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创新联盟,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园。深化省部院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作用,引进一批高水平技术和成果。支持省内企业“走出去”建设研发中心和参与标准制定。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建立军民创新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三)强化资金和要素支持
 
  强化投融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绿色金融等创新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优先协调煤、电、油、气、宽带等要素,加强运输等相关保障服务。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实现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式,对看得准的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等的新业态要量身订制监管模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纠错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原标题:河南省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投向何处?这份规划详细指明)
(来源:投实)


  • 凡本网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机床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机床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 广告位招租
  •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图说机床

更多>>

旗下子站

玉环机床网泰州机床网滕州机床网宁波机床网沧州机床附件网工量刃具网加工中心网电加工机床网锻压机床网附件配件网车床网铣床网钻床网雕刻机网锯床网二手机床网
磨床网激光网机器人网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立式车床卧式车床龙门铣床摇臂钻床外圆磨床无心磨床数控折弯机冲床中走丝线切割拖链防护罩数控系统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