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二辊斜轧穿孔机 我有新说法
853 2

二辊斜轧穿孔机是由两个相对轧制线倾斜布置的桶形轧辊、两个固定不动的导板(或导辊)和一个位于其中间的顶头所构成的“环形封闭孔型”对管坯进行穿孔的穿孔机。

1背景介绍


1891年德国曼内斯曼兄弟发明周期式轧管机时为穿孔钢锭,才将轧辊辊型确定下来。其特征是轧辊由导向、穿孔、辗轧、减径和定径四段组成。在穿孔和辗轧两段之间有一个很短的柱状段,导位装置为导辊。这种辊型的穿孔机称为“曼氏穿孔机”。

现在常用的二辊斜轧穿孔机,是斯蒂弗尔于1905年完成的自动轧管机组中采用的。轧辊由两个锥体以大直径端对接而成,即桶形辊,导位为导板。

锚点锚点锚点

2结构特点


穿孔机由主机架、轧辊主传动、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设有受料槽和推钢装置,后台有顶杆支持和定心装置。现代化的穿孔机为提高生产率,顶杆在完成一根毛管的穿孔之后,与毛管一起被拔出轧制线,从毛管中抽出后,进入循环运送系统,经冷却后从轧制线另一侧拔入轧制线,开始另一个工作循环。

我国自动轧管机组中的二辊斜轧穿孔机,没有顶杆循环运送系统。顶杆固定在推力支座上,在穿孔时,顶杆有推力支座支持,使顶头处于穿孔工作位置。一个毛管穿完后,推力支座将顶杆自毛管中抽出,毛管被拔出轧制线后,推力支座将顶杆送至工作位置,进行下一根毛管的穿孔。

顶杆和顶头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顶头用螺纹拧接在顶杆的前端,顶头因磨损或更换产品规格而需要更换时,连同顶杆一起更换;另一种方式是顶头由人工置于穿孔机孔喉处的下导板上,顶杆由推力支座送到工作位置,当管坯被轧辊咬人时,顶头落在顶杆前端的上,完成穿孔一根毛管后,顶头落在下导板上,由人工更换顶头,顶杆由推力支座施出毛管。

穿孔机的机架在我国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轧辊和轴承座安装在两个转鼓内,转动转鼓可调整喂入角。在卧式配置轧辊的穿孔机上,转鼓安装在轧线两侧的牌坊内;在立式布置轧辊的穿孔机上,转鼓布置在机架的4个支柱之间,轧制线的上方和下方。前一种形式的穿孔机需要换辊时,打开机架上盖,用吊车逐个吊出轧辊。后一种穿孔机换辊时,先将上轧辊落坐在下轧辊上,机架上盖打开,用吊车将上、下轧辊一次吊出。

穿孔机机架上配制有导位装置,导位与轧辊构成近乎于封闭的空间,称为“孔型”。我国有两种形式的导位装置,一种是导板,是广泛应用的;另一种是大导盘,驱动的大导盘直径约为轧辊直径的两倍,其缘面运动速度大于毛管轧出速度。

锚点锚点锚点

3斜轧时的孔腔形成


锻造实心圆毛坯时,每锤锻一次,圆毛坯绕本身轴线转动一下,因此圆毛坯在径向受到连续的锤锻和压缩。每次锤锻时,径向的压缩量称为单位压缩量。因横向锻造时,单位压缩量小,因此发生表面变形(圆毛坯横锻试验证明,单位压缩量小于6%时,则发生表面变形)。由于连续地多次径向压缩,当径向总压缩量达到一定数值时,毛坯轴心部位便出现撕裂。下图为5CrNiMo钢在1 100~850℃温度范围内锻造后,其中心部位产生撕裂的情形。


三辊斜轧穿孔机斜轧穿孔试验证明,顶头前管坯中心部位从未发现有孔腔形成现象。下图为三辊斜轧穿孔机和二辊斜轧穿孔机穿孔轧卡试样。


由轧卡试样可知,三辊穿孔顶头前管坯中心部位无孔腔产生,而二辊穿孔顶头前管坯中心部位产生了孔腔。下图中a所示为三辊穿孔管坯中心在横向只受轧辊外力作用产生压应力,而无拉应力;图中b所示为二辊穿孔管坯中心在轧辊外力作用方向,产生压应力,在导板方向受拉应力,在交变拉、压应力的作用下,导致中心产生撕裂。


二辊斜轧穿孔时,轧辊与轧件纵向接触f可为细长窄条,因此轧辊对管坯作用力近似于集中载荷,又因为轧辊每旋转半圈的压下量小(约小2%~4%),从而造成表面变形。下图为斜轧圆管坯在外力P作用下管坯横断面的图示。


由图可知,管坯的一部分受轧辊的直接作用,即所谓直接作用区;另一部分受轧辊的间接作用,该部分称为间接作用区。由于载荷集中,直接作用区的应力获得优先发展,应力值较大;而在随着离开集中载荷作用下的直接作用区所形成的间接作用区中,由于应力分布在比直接作用区接触面积大得多的面积上,因此应力分散,其值急剧下降。由此不难看出,斜轧穿孔时,表面首先产生塑性变形,而随着接近坯料中心其塑性变形逐渐减小,表面变形的金属优先向横向扩展(横断面由圆形变成椭圆形)和纵向延伸。由于纵向表面变形的结果,在管坯端部形成漏斗形凹陷。可见,无论表面变形或纵变形,其结果乃导致外层变形的金属具有很大的流动速度,造成“拉”中间区域金属向横向扩展及纵向延伸。所以斜轧穿孔变形是极不均匀的变形,在管坯中心产生很大的拉应力(横向),该力是形成孔腔的主要应力。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编辑区域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